“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”这句话却提出了作者对生死的不同角度的看法,让人耳目一新,陷入沉思。
这句话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《拟古》十二首中的第九首。全文如下:
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。
天地一逆旅,同悲万古尘。
月兔空捣药,扶桑已成薪。
白骨寂无言,青松岂知春。
前后更叹息,浮荣何足珍?
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义呢?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,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话,实则包含了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。
生死历来都是一个极为严肃及痛苦的事,人们不想面对,但又不得不面对。
“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”,这可以说是李白对待生死的态度。
这句话说的是,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是像一个走来走去的游客,死了以后,人不在了,但他的魂就归故里了。
从这句话来看,李白对生死看得很淡,看得很开,在他眼里,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匆匆过客罢了,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,从哪里来,就又回到哪里去。
李白生活在盛唐,国富民强,各种思想非常解放,人的思维十分活跃,这才造就了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诗人。
思绪活跃及性格狂傲的李白,他也和普通人一样,也会陷于这个问题之中来深思。其实,这首诗就是他领悟人生,感叹生死的思考。
人活一世,草木一秋,谁都终究难逃一死,人生苦短,贫穷富贵都如浮云,他也警告人们不要过于执着,该舍的就要舍去,一切最终都要化成泥土,这是件无法改变的事实,这就是李白对生死的看法。
我们今天来看李白的这句话,也是很感慨万千的,李白在哪个时代都能看透的事,现代人为何依然看不清楚?
这就是说无论什么时代,只要有利欲的存在,人们对生死的看法就会不一样。所以,生为过客,死为归途,不管出生如何,在死亡面前,人人平等。人从出生开始,就踏上了一条走向死亡的归途。
这种生死观和我国道家思想也是联系在一起的。道家认为万物都是“道”的下化,宇宙间万物都是“道”的入世形态,人的生死百只是“道”变化时的表象。人是“道”所寄居的一个躯壳。生,是“道”和肉体的结合;而死,则是“道”和肉体的分离,道和肉体是相互转化的。人的一生,在世间来走一遭,就是一个过程,人死去了,“道”就归了大道。
道教认为,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,任何人都不能改变,但可以通过一定的养生修炼,延长寿命,最后就能够得道成仙。
在佛教看来,死并不可怕,它只是人生的一个轮回。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循环的过程,而人生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环。佛教强调,现世是前世的结果,后世是前世的延续,一世转一世,永无穷尽。
李白感叹“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”,寓意着人生之短暂,生命之珍贵,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生死观。
想想也是,我们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,就像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一样;死去的人,只表示在这个人世间旅游了一趟,最后还是回了自己的家。
这也启示我们,人生短暂,要珍惜生命,活好当下,要看淡一切,什么荣华富贵,什么争权夺利,都是生命中的浮云,转瞬即逝。要勇敢面对生死,乐观积极,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,做一个合格的过客,最后干干净净,无怨无悔地做个归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