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生死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。
6首诗词,体味诗人笔下的生死哲学。
1、李白:大化之道,无悲无喜
【唐】李白《拟古十二首·其九》
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。
天地一逆旅,同悲万古尘。
月兔空捣药,扶桑已成薪。
白骨寂无言,青松岂知春。
前后更叹息,浮荣安足珍。
诗仙李白也曾有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,
但是,经历了赐金放还、流放夜郎等各种挫折,
他深感富贵荣华的虚幻,重新归于道教怀抱。
在诗中,他把天地比喻成一座旅店,
所有活着的人,都是这人世的过客,
所有死去的人,才真正的归于安宁。
神话中,月宫有白兔捣药,极东有神木扶桑,
可仙药也终将成空,扶桑也终成柴火。世事沧海桑田,
即使是长生,也有突如其来却命中注定的痛苦。
地府之中,白骨寂寂无言,
好似那苍翠的松树,无知无觉,自荣自生,
他们不知道春秋流转,也不知道世事变迁,
没有精神上的认知,即使长存又有何意义?
因此,太白忍不住叹息:
仙界的长生、地府的不灭,都不值得向往,
更何况是人间的富贵,哪里值得珍惜?
李白笔下的生死观,如天马行空,恣意纵横,
超拔脱俗,深邃而玄妙,令人神往。
2、白居易:生死皆幻,荣辱自定
【唐】白居易《放言五首·其五》
泰山不要欺毫末,颜子无心羡老彭。
松树千年终是朽,槿花一日自为荣。
何须恋世常忧死,亦莫嫌身漫厌生。
生去死来都是幻,幻人哀乐系何情。
《放言五首》,是白居易的政治抒情诗,写于被贬浔阳的途中,
分别写了人生的真伪、祸福、贵贱、贫富、生死,引人深思。
在第五首中,他表达了对生死的看法:
泰山不必傲慢地欺侮毫毛末端般微小的尘埃,
生命短暂的颜回,也不会羡慕寿长的老聃和彭祖。
松树活了一千年,终究有枯朽的一天,
木槿木朝开暮落,却也自觉华茂荣耀。
所以,
何必苦苦眷恋尘世而怕死,也不必嫌弃自身、厌倦生活。
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,活在梦幻中的人儿,悲哀和欢乐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呢?
在白居易的笔下,
正因为有生有死,所以应该看淡荣辱,守住本心,
正因为生死皆幻,所以无需执着名利富贵,
也不该如经书所说,将身体当做臭皮囊,轻易舍弃。
这是一种清醒的辩证思考,生老病死都是客观规律,
所以在有生之年,当如鲁迅所说,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”。
3、高翥:及时行乐,淡看生死
【宋】高翥《清明日对酒》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
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
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
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
这首诗来自江南布衣高翥。
他少有奇志,不屑举业,浪荡江湖,布衣终生。
清明时节,到处都是祭扫的人群,而诗人却在冷眼旁观。
看那焚烧过的纸钱,飞灰如同白色的蝴蝶漫天飞舞,
那相思的眼泪早已哭干,啼出来的血好似鲜红的杜鹃。
这看似美丽的奇景,诡异又灿烂,充满无数悲哀与伤痛。
日薄西山,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,只有狐狸在坟上睡觉,
人们各自归家,夜晚的灯下,孩子们玩闹嬉戏、欢声笑语。
坟场多么孤寂,孩子又是多么天真,
此刻,他们又怎会懂得生死离别的痛苦?
可终有一日,他们也会成长,也会衰老,也会死去。
这就是天命所在,不容任何人违背。
人生本来就是如此,昼短苦夜长,何不把酒夜游,今朝有酒今朝醉。
若等到魂归九泉,那祭祀的酒,又哪有一滴可以落入我的口中呢?
这首诗真的是诡极奇极,通过生与死的对比,点出及时行乐的无奈,充满哀愁的浪漫。
4、苏轼:诙谐自嘲,难掩悲凉
【宋】苏轼《自题金山画像》
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
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
这首诗写于苏轼去世前两个月。
公元1100年,宋徽宗即位,陆续召回之前被贬谪的大臣,苏轼也在其中。
次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,经南昌、当涂、金陵,五月途经润州(镇江)。
在镇江的金山寺中,苏轼看到了自己的画像,出自于“宋画第一人”李公麟之手。
苏轼与李公麟是十多年的老友,两人在汴京的雅集上,曾同画一幅画,也曾一人作画一人题诗,相交甚笃。
归途中,苏轼曾遇到过李公麟的弟弟李公寅,知道他身体有恙,还十分关心。
乍一看到老友为自己所作画像,苏轼百感交集,写下了这首诗。
苏轼一向豁达自持,这首诗却寓庄于谐,情感复杂。
内心寂静,无欲无求,如同已经燃成灰烬的木头,
一生漂泊,此身不定,好似无法系在岸边的小船。
如果有人问我今生所建功业在何处,只在黄州惠州儋州。
这首诗自嘲的意味浓厚,然语出惊人,言有尽而意无穷,隐藏无限悲凉。
苏轼的一生,经历过大起大落,遭遇无数坎坷离合,
他曾得欧阳修的青眼,名动京师,诗文广为传播,
他曾得宋仁宗赵祯的厚望,称他将来可以成为“太平宰相”,
他曾在杭州疏浚西湖、修筑苏堤,灭蝗灾,活百姓,
他成立的救儿会,救活婴儿数千人;为抗击疫情首创公立医院“安乐坊”,救人三千。
晚年时,他却在乌台诗案中被下狱关押103天,险些丢掉性命,之后被放逐到遥远的岭南。
诗中,他回想一生的功业,不在阀州、徐州、密州、杭州、颍州,
却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,既有诙谐自嘲,又不掩悲凉底色。
两个月后,64岁的东坡先生病逝于常州。
如同一只迁徙的候鸟,再也回不到出发的地方。
5、唐伯虎:死生无异,洒脱以对
【明】唐寅《临终诗》
生在阳间有散场,死归地府也何妨。
阳间地府俱相似,只当漂流在异乡。
曾经“但愿老死花酒间,不愿鞠躬车马前”,
曾经“我也不登天子船,我也不上长安眠”,
那一身傲骨、失意红尘的江南才子唐伯虎,
在临终前,写下了这首诗,无畏生死,平淡坦然。
他曾经春风得意,只待三元及第、光耀门楣,
他曾经耽于口舌,被人诬告,从此绝意仕途,
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头是百年身,
他与桃花为伴,以诗酒为友,靠卖画为生。
临终前,他说:
活在人间,总有散场的一天,
死归地府,又有什么值得感叹。
人间与地府何等相似,只当去异乡漂泊一场。
尘世的无情将这位才子折磨得体无完肤,
对于生死,他的内心已无波澜,
没有留恋也没有恐惧,只把它当做另一场漫长的旅行。
6、范成大:看透生死,乐观豁达
【宋】范成大《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》
家山随处可行楸,荷锸携壶似醉刘。
纵有千年铁门限,终须一个土馒头。
三轮世界犹灰劫,四大形骸强首丘。
蝼蚁乌鸢何厚薄,临风拊掌菊花秋。
【注释】
楸[qiū]:楸树,大多种植在墓地,也代称坟墓。
锸[chā]:古代一种掘土用的工具。
铁门限:即铁门槛。王羲之的七世孙是智永和尚,因为书法绝妙,求书者踏破门槛,遂包以铁皮。后世代指家世显赫而长久的人家。
土馒头:以形状比喻坟墓。
三轮世界: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。佛经说,世界最下层为风轮,中层为水轮,上层为金轮。金轮之上,有九山八海,成一小世界。
灰劫:佛教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。
四大形骸:佛教称人的身躯由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构成,故有此称。
首丘:归葬故乡。
这首诗的第二句,是《红楼梦》中妙玉的最爱。
从以上注释来看,诗人的生死观深受佛教的影响。
整个世界最终将化为佛家所说的三大灾后的余灰,
人的躯体只是个皮囊,终将归葬本原,回归故乡。
即使生在家世显赫、福禄长久的家族,
最终也会落得一个馒头似的土丘之中。
既然如此,蝼蚁这样的小虫与乌鸢那样的大鸟又有什么区别呢?
扛着锄头,带壶老酒,施施然地活在这人间,
家乡的山丘上随便什么地方,都可以种上楸树,埋下我的枯骨。
而在有生之年,便应该尽情饮酒,欣赏秋风中的菊花,感到快乐的时候再拍拍手。
这才是真正的洒脱与豁达,没有藏着任何的无奈与不甘。